
4月6日,檳城峇都眼東福建公冢亭內,一群年輕人撒金紙在地上,宣紙墨字散落四處。一側,紅白布條自高梁垂下,篆書大字隨風晃動。布條底,一把象征權位的炭焦椅子獨立,甘文煙從底下裊裊升起。
赤腳,緩步,吹簫,屐足;兩千年多前介子推的清明詩飄動在屋檐下,繞梁且在觀眾心里不斷回響……但願主公常清明……勤政清明復清明……。
此清明節清早,愛FM《鄉音考古,思想起》、三清慈愛福利會及易學堂聯合主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清明活動。在122年歷史的福建公冢“百年適成亭”舉行另類的民俗演祭,顛覆一般人對義山只是陰森墳場,或一年一度只是為了掃墓才光臨的刻板行為。
百年適成亭確實是個難得的場地,大跨距,出檐深,沒有舞台,但石砌大平台提供了無限的活動空間。匾額,3塊巨石屏碑刻,一尊創始人李丕耀石雕像及末代皇帝帝師陳寶琛楹聯,都是現場自然又充滿歷史感的背景。
民俗演祭綜合清明民俗,峇都眼東福建公冢講解,中阮、華樂演奏,道士音樂和裝置藝術等等,重頭戲是一場行為藝術表演。
作曲家余家和現場垂眼吹簫,低吟晉文公的悲情;長凳的另一端是DJ張吉安以乩童之軀化身介子推,在充滿張力的卡帶線索牽動下,“解放”復焚燒清明詩,與此,撒落的大紅花瓣和忽然唱起的國歌,可都是對當權者“勤政清明”的祈喚。
星洲日報/張圖寫意.陳耀威.2008.04.13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